公众号DLML 道德经原文 得理DL 查看内容

资中筠: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好学深中文

2020-12-24 09:40| 发布者: 兰生乐| 查看: 1179| 评论: 0

摘要: 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,这是汉语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最难学之处,等于要学两遍 。
我之所以被邀请到这里来讲话,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:《中国人应该首先学好中文》 。那是2008年,为了迎奥运,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 。打开电视,在采访人员的诱导下,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,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 。与此同时,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,广告乱改成语成风,所谓“历史剧”中半通不通的对话,人物的称谓混乱:称对方父亲为“家父”,自己的妹妹为“令妹”,把自己家叫做“府上”等等,不一而足,惨不忍睹 。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文章 。
 
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,强调学中文、弘扬传统文化了,就要压缩外文,在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 。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 。我必须首先声明,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,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“西化”无关 。更不赞成那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之类的做法 。现在讲讲我对学中文的看法,并且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中文的经历 。
 
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?
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 。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。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,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,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语,如果那是英语,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 。
 
中文(我这里指的是汉文)有两大特点:
 
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,这是汉语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最难学之处,等于要学两遍 。所以普及比较难 。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,文字是统一的,就是现在大家都归功于秦始皇的“书同文” 。不像印度,由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文字,到现在还得用英语为官方语言 。既然是中国人,说话已经不成问题,“学文化”就是从识字开始 。能正确地读、写、用多少字和词就成为衡量基础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。
 
另一特点是成语、典故特别丰富,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,几乎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 。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,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。对成语、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 。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,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,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。依我设想,一所合格的完小(六年级),其毕业生应该能写通顺的白话文而极少错别字,初中毕业则应掌握常用的成语、典故而不出错 。能流畅地阅读一般文学作品,有进一步提高的自学能力,这就算有了文化基础,以后无论学什么专业,包括外文,那是个人的选择了 。所以现在乱改成语是对中文极大的破坏 。
 
个人的经历:
 
比起上一代的人,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,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 。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,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,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,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。
 
举一个例子,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天的时候说到了一些高层的丑闻,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 。我就脱口而出说真是“墙有茨” 。有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,说你一个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“墙有茨”?墙有茨出自《诗经》,开头就是:“墙有茨,不可扫也,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 。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 。”以后“墙有茨”就隐喻宫里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 。过去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,一般爱用隐喻 。而对我们这一代人,这是一个很寻常的比喻 。那位教授年龄比我大约小六七岁,也就是说他是在1949年以后上的中学 。在他看来,只有他那样的古诗词专家才懂,一般人,特别是学外文的,怎么居然还懂这个词?这说明有一个差别,就是我们这代读书人一般常用的,在现在的这一代人就成为专业知识 。这还不是年龄的“代”,而是学校的教育和文化氛围的变化 。因为我在改革开放以后初访美国,遇到台湾来的学理工的年轻人,谈吐就与我们这代人没有什么差别 。
 
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:家庭、学校和自己乱看书 。我只是一个个案,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,但是也有特殊性 。
 
1.家庭:
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“春眠不觉晓”,那是我3岁的时候,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,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,一边吟这首诗,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 。我知道,你们请叶嘉莹先生来讲过,她是主张吟诗的,就是跟唱差不多的 。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,吟的调子也不一样 。我母亲是湖州人,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 。我到现在想起“春眠不觉晓”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 。还有其他的,比如说《滕王阁序》后头的两首七绝,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,像唱歌一样,现在还会唱 。
 
我中学有一位国文老师是河北人,他在课堂上教那个古诗十九首“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”,就是用河北调来吟的 。所以我现在想起这个诗的时候,就出现那个调,与湖州调完全不同 。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,就跟唱歌一样,而且对音韵、平仄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 。但是用普通话是很难吟的,连有的韵脚都不对 。前两年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,好像常州的吟诗已经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,大概常州有一些诗人和文人特别积极去争取申遗,其实各个地方都有吟诗的特点 。还有朗诵文章,也是有调子的 。(后来据徐冬梅老师说现在正在申遗的是整个中国的吟诵,不是常州单项)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

|Archiver|小黑屋

© 2017 dlml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