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溪河秋浦河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41|回复: 0

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。(并,一起的意思,是齐头并进的...

[复制链接]

317

主题

167

回帖

248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486
发表于 2025-1-16 09:18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第十六章
致虚极也,守静笃也。
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。(并,一起的意思,是齐头并进的并。用今天生态学的观点来看,就是强调生物多样性。当然在老子看来,这个多样性,是跟天地不仁有关。已经解释过,老子的不仁即一视同仁,天地不存在“人为”,是没有二心的,对万物都是公平的。也因为如此,老子才观察到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另外,并也是与下面“各”字相对应的)
天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(这一句,是将观察结果进一步强调,引申开来,就是天下百姓各得其所。天物,天地万物;芸芸,理解为众多的样子。芸芸众生,众生也是佛教词汇,从佛教角度来理解这一段内容,也是适合的,而且能提高认识)
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(命,这里我把它理解为新生命的开始,也就是在上一代归静的基础之上,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下一代。扯到这里,想到80岁的拜登,一个有老年痴呆迹象的人,还在为了最高权力,为世人绘制了一个拜登曲线,不知道这是不是人很难战胜自己的贪欲,而最难战胜的是权力欲。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人性四大恶魔,记不完整原话,准备搜索时,搜到了下面的文章,顺便就分享过来了。听读《道德经》,不是为了做学问,而是要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,让老子的大智慧给我们带来启发。而这篇文章,也符合复命曰常,知常明也,那就先看看吧

“贪欲”最难对付
除了感谢之心、反省之心以外,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,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。
“贪欲”之念最难对付,它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,不易拔除,而且它的毒性最强,他能腐蚀人的灵魂,把人引向歧途。
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,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。
贪欲的故事
有位旅人赶路回家,走到某处突然看到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,仔细一瞧,竟是人骨。
他不禁毛骨悚然,又不得其解。只顾往前奔走,抬头看时,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,咆哮着向他逼近。
旅人魂飞魄散,原来人骨是老虎吃剩的残物!他急忙调头逃命,然而慌不择路,竟跑上了悬崖峭壁,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。
前无去路,后有猛虎追逼,进退维谷之际,他爬上了崖边仅有的一棵松树,但那恶虎紧随其后,张开骇人的巨爪,也开始爬树。
“今天我命休矣”,正当他万念俱灰时,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,他顺着藤条往下滑,藤条却不着底,旅人被悬在半空中。
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、流着口水盯着他,正所谓“虎视眈眈”。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、黑、蓝三条巨龙,正等着他掉下去一饱口福。
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,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。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,旅人就会落入恶龙口中。
命悬一线之际,旅人想将老鼠赶跑,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。
摇摆之下,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,用嘴一舔,是甜美的蜂蜜。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,一经摇动,蜂蜜就掉落下来。
舔着甘露般的蜂蜜,旅人居然陶醉起来,以致忘记了自己身处绝境——虎龙夹击;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噬——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,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。
人性的真相
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:死到临头还沉醉于蜜汁之中不能自拔。
据说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:“再没有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。”
的确,把人的本性、欲望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谓绝无仅有。
在这里,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;松树代表地位、财产和名誉;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,也就是时间的流逝。
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威胁中拼命求生,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。
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,死神一年一年逼近我们。
然而,即使折寿也要去吸食“蜜汁”——切不断那可怜、可鄙又可悲的欲望。
释迦告诉我们,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。
学稻-感悟
稻盛先生告诉我们,只拥有感谢之心、反省之心,是无法彻底净化心灵,提高心性的。更重要的是切断可怜、可鄙、可悲的人类的贪欲。
如释迦的寓言故事讲的一样,人类一旦被贪欲蒙蔽了双眼,哪怕“死到临头”,也还是会沉迷欲望,贪图享受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。
所以,这深植人心的难以拔除的贪欲,必须被我们重视起来。只有努力克服这些“毒性”大的欲念,拥有忘我利他之心,为他人为社会尽力,才能描绘美好人生。

复命曰常,知常明也。
不知常,妄。
妄作,凶。
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

市场经济的核心,是利用市场解决人的问题。
点评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公众号读老

GMT+8, 2025-5-9 05:16 , Processed in 0.023030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