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两种形式:个体的和系统的/老年小学读《老子》016 关于生命,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也无法有一个确切的定义。但这不妨碍人们对生命的思考,而且也不应该局限于等待科学家们去定义。 在五千言里,老子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,他没有集中论述,而是时不时地,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,围绕天之道和圣人之道,即无为思想逐步加以展开。 标题,强调生命的两种形式,主要是想结合生物发生律,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,来帮助理解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。天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”(下次展开)。当然,在这一章,首先是老子他老人家对生命的思想方法和心态,即“致虚极也,守静笃也”才是现代社会的你与我等等一大堆浮躁人所特别需要的。
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,守静笃也。(虚,虚空或虚无的状态。即,放空自己,不带一点私欲。这可以结合第一章里的“常无欲以观其妙”来领会;笃,要当纯粹来理解,静笃,是比一心一意更高一层次的纯粹。结合佛家坐禅来讲,就是进入到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,这可以先从外观上建立印象,可以是:眼观鼻,鼻观心,心观自在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这是《心经》开头一段里的。说到这里,不妨说一说我的联想,当然不一定对了,但应该也不算冒犯,就是我有一种感觉,观自在菩萨,这个观自在,给我的第一感觉,就像现在的网民起的昵称。当然,这里的观,是内观;自在,是佛家所指的大自在,也可以看作是当年老子思考生命时的“虚空至极,静笃纯粹”的心态。事实上,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,才能感悟(照见)到生命的真相——五蕴皆空。 - 观自在菩萨
-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
- 照见五蕴皆空
- 度一切苦厄
- ……
空,是佛教词汇。引用到这里,结合“常无欲以观其妙”来领会,我先把它对应于其中的妙。妙,是难以言表的生命和宇宙真理。换一种说法,就是五千言里,老子苦口婆心所说的一个字”道“,两个字就是”无为“——道的根本属性。当然,一个空字,一下是很难理解的,而大多时候却是被深刻误解的。
(以下,回头再扯了。以上,主要是强调一种悟道或思考生命的前提和方法:即停下追名逐利的脚步,放空自己,反思一下人生苦恼的根源——如果感到有苦恼而想不开的话) 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。 天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 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 复命曰常,知常明也。 不知常,妄。 妄作,凶。 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