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十三章中,对宠辱若惊的理解,跟成语解释完全不同。重点在宠这个字,以辱为宠,是宠的意动用法。一方面,这是句法问题;另一方面,是老子在警示我们,宠未必就比辱好。如,忍辱负重的人,最终会有完美的人生;而从小被宠成小皇帝的人,平时也只能受宠而不能受辱,都五十八岁了,却还是个巨婴。当然以辱为宠,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途径,这是老子与众不同的思考,以对待宠辱的新认识和正确态度,来强调面对生命中各种挫折和困境,如何去战胜它。其深刻涵义并不是举两个例子就能明了的,也不是宠辱不惊所能相比的一种心境。
生活就是不断地修行,在修行的过程中,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磨难,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抑郁痛苦,如何面对可能的自暴自弃,甚至轻生的念头,这时老子在以辱为宠的基础上,又进一步告诫我们,抑郁是从何而来,除了与外界有关,要与人攀比,根本的是我们自己有可爱的身体啊。这个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,感受与身体的关系,没有身体存在,哪里有痛苦的感受呢,让我们回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思考上来,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,活着就可以感受幸福也才可以感受到痛苦。说到这里,不防结合佛教中的“五蕴皆空”及“诸法皆空”,来去除执念,回到对老子的生命观和无为思想的高度,来认识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”所要达到的心境。当然,一时进入佛教领悟空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章内容,下面将整章分为三段。第三段,是老子要强调的重点。因为老子5000言是写给得天下治天下的君王看的,他所希望的君王与天下之间的关系,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,君王要视天下为自己的身体一样。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,就怎样对待天下。当然在那个战乱年代,为了美女都可以打一战,为了一块宝玉也要抢回来的年代,老子他可能看到的都是在糟蹋自己身体的君王们。但他还是心怀希望,苦口婆心,希望君王们首先要端正思想,要君王贵为身,即珍视身体;然后,要遵照道,用实际行动爱以身。并且将这种对待龙体的正解态度和实际行动,用于治理天下。换一种说法,就是做到君王与天下一体,而不能把天下作为满足私欲任性膨胀的平台。
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 何谓宠辱若惊?宠之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 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也,及吾无身,有何患?
故贵为身于为天下,若可以托天下矣; 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以寄天下矣。
当然,事实上后来我们看到,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君王。因此最后两句,我们不妨当作古代老子的理想国,而我们一介草民只要从中有所启发,把它理解为自我实现或理解为修身齐家的最高境界,就是得其教益了。
这里的自我实现,来自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,没有理解到位的同学,不要简单理解为个人奋斗(好像希特勒的自传就是这个主题);当然,修身齐家,这个就不用说它的出处了,不过至今我也只知道这句口号,内涵嘛,未求甚解,更不用说实现了。
最后要说的是,这一章虽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,但我想不必拘泥于字句,从总体思想上把握就行了。这一章,理解到是在上一章讲贪欲的危害基础上,进一步讲如何修心而提高品行,就很有意义了。如果结合佛教去领悟,那就更有意义。
至于最后两句,说是老子要表达的重点,这是从文章本身逻辑来讲的。回到现实,我们能领会其义,当作理想参照就行。所以针对它,不妨结合自我实现的理论,把这寄托天下的大词转换到“扫一屋”的场景或者正在工作中的场景中来,这样才有现实意义。再说了,空想和传销大量的大饼,也是老子所反对的,所以他老人家倡导的是可道的道,而道是用来遵行的。他不讲宠辱不惊,而论宠辱若惊,就足以说明他老人家是憎恶自以为是而空喊口号的。没错,宠辱不惊,好像就是自吹;而宠辱若惊,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。
为了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,下面转载一篇文章,我们一同学习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