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五色/五音/五味/畋猎/及难得之货,会产生贪欲,这是由于人性的弱点,况且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的“有”或是利的存在,这好理解。要戒贪,似乎也可以做到。但面对纯粹感觉上的,像宠爱宠幸,像侮辱批评,也就是面子上的事,人类又会怎样面对呢?
受宠,受辱,你会选择哪一种/老年小学读《老子》
第十三章(这一章很难理解,但人生又不得不面对挫折) 宠辱若惊,(查百科,宠辱若惊:意思是无论受宠、受辱,心里都要振动;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;再查受宠若惊:意思是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,又不安。感觉分不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。按照解释,可以说任何一个人,哪怕三岁就可以当皇帝的人,面对宠辱都会像两个成语所解释的那样。可老子在回答什么是宠辱若惊时,为什么说宠之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?
贵大患若身。(这里的患,可以理解为患得患失,这主要是心境,跟宠辱相对,尤其把大的侮辱看作大患;也可以理解为患难磨难灾难等,这主要是实际处境,但也难免影响到心境。难以理解的是,为什么老子他老人家,居然要我们珍视侮辱,而且还要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?下面就是他的理由undefined)
何谓宠辱若惊?宠之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(得宠者处下,是被动的,得到,也有可能失去。惊,是七情之一,得之惊喜,失之呢,那就是惊恐了,不单单是一个惊字了。这句长文,很绕,完整用白话来说,比较难。关键是领会它,而且在确认并懂得意动用法的前提下,还要考虑到老子省略掉的部分,就是:辱与宠要一样看待,或受宠受辱一样看待。只是事实上,人们大都是喜宠厌辱的,或者换作我们常说的,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。当然,老子这样看待辱字的另类思考,是我们应该学习的)
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也,及吾无身,有何患?(这也是另类思考,但不能再多扯了,扯多了,反倒把人绕晕了。从这一句开始,暂且放一放,不作注解。只强调一个于字的用法,跟大多数的解读是不同的。而且看到这里,我们自己也要思考一下,老子为什么不直接对要治理天下的君王说,治理天下要宠辱不惊才行啊?难道宠辱不惊,是难以做到,不能随便当作口号来喊,而要一步步地从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中磨炼心志,才可以达到?我们面对挫折甚至苦难,是无奈地忍受,还是带着习得性无助感而更加消极地对待生活和工作,又或者在不断的挫折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,从而避免更大的挫折,而获得人生的大彻大悟?
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有什么不同?能宠辱不惊当然是高人甚至可以是神一样的存在,可谁又能生下来就能做到呢?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到,以辱为宠,就是老子在强调一步步地对境修心,最后要达到宠辱不惊,这样才可以……)
故贵为身于天下,(于,是用于……,即把贵大患若身这种宠辱不惊的态度用于治理天下。还是要说明一下,于字的这种用法,我是认同的,但后面补充的一句里加了宠辱不惊的态度,不一定是贵大患若身要表达的深义,我只是顺着上面提到了宠辱不惊,想当然地用在这里了。我知道这一章理解起来很困难,而且通常的解读又满足不了对这一章的疑惑,这本身就是一种受挫的感觉吧——辱字的另一种解读,可以引申为受挫/挫折/磨难/患难……) 若可以托天下矣; 爱以身为天下, 若可以寄天下矣。(既然是很难解读的,那也就不可能寄托于这样随性散乱的断章取义了。我的态度是,不必一下就把经文看懂了,只要每次读它时,都有一点启发,对自己有帮助,哪怕像意动用法,用在宠辱若惊这一句上不一定对,但我知道了意动用法也是一个收获)
|